嫦娥五号搭载航天育种实验材料在京交接——航天孕育期待兰花绽放


2020年12月23日,国家航天局向航天育种联盟及其搭载单位移交嫦娥五号搭载航天育种实验材料的交接仪式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交接仪式后,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召开航天重大工程助推科技自立自强研讨会。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国家花卉工研中心主任、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启翔出席活动,并接受由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移交的嫦娥五号兰花样品搭载证书。



在随后的研讨会上,张启翔主任表示,选择以兰花为搭载物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兰花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食药用价值、香料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坚定、推动“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二是兰花的种子特别小且大部分种子没有胚乳,在深空空间容易实现变异;三是兰花在花色、花形、叶色等任何一个方面发生变化,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更有希望获得具有突破性的优异新种质。应用航天育种技术,结合其他育种方法,可以加快育种步伐,有利于实现2035年要成为世界种业强国的目标。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国家花卉工研中心主任、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启翔在研讨会上发言


据悉,此次嫦娥五号搭载了联盟组织的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国际竹藤中心在内的多家单位提供的水稻、苜蓿、燕麦、兰花、竹子等各类农作物、林草花卉种子共30余种。这是自1987年我国先后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开展航天育种搭载实验以来,首次进行的深空航天育种搭载实验,涉及空间诱变机理、解析作物种子响应深空环境的遗传机制,创制种质资源和培育新品种等多种学科领域的科学与应用研究实验。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容器


种业,被视作农业的“芯片”,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积累不足、资源家底不清,缺乏自主产权的优良品种、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落后一直是限制中国花卉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瓶颈”。嫦娥五号的归来意味着我国航天育种首次完成深空空间诱变试验的搭载,它将为航天育种新品种的产生创造更大空间,并将助力技术攻关,推动农业种源“卡脖子”问题的解决。花卉中心将以兰花种子太空搭载为契机,进一步增加搭载形式、丰富搭载品种,开展相关机理研究,建立快速、高效、标准化的花卉航天育种技术体系并进行产业化示范推广,助力我国花卉产业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研发中国宇宙空间站生活舱迷你花园品种选择与栽培关键技术体系,改善宇航员身心健康,服务中国航天事业。






│本公众号图片、文章未经允许,不得擅自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