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搭载航天育种实验材料在京交接——华南农业大学水稻材料,助力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


2020年12月23日,国家航天局向航天育种联盟及其搭载单位移交嫦娥五号搭载航天育种实验材料的交接仪式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交接仪式后,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召开航天重大工程助推科技自立自强研讨会。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研中心主任、联盟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志强出席活动,并接受由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移交的嫦娥五号水稻样品搭载证书。


▲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将搭载种子交付给陈志强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领取搭载证书


据悉,此次嫦娥五号搭载了联盟组织的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国际竹藤中心在内的多家单位提供的水稻、苜蓿、燕麦、兰花、竹子等各类农作物、林草花卉种子共30余种。这是自1987年我国先后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开展航天育种搭载实验以来,首次进行的深空航天育种搭载实验,将为种质资源创新和重大品种选育提供重要支撑,为丰富我国种子遗传资源做出重要贡献,并将助力技术攻关,推动农业种源“卡脖子”问题的解决。


▲嫦娥五号搭载的华南农业大学水稻种子,部分已安排发芽


陈志强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言,他感谢航天工程对于农业科研的大力支持,指出此次搭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绕月深空诱变研究,实现了水稻种子深空搭载的首次突破,希望通过此次深空搭载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种子芯片”,服务于国家种子安全战略。中心副主任郭涛博士围绕此次深空搭载,介绍了拟开展的三个研究任务,实现多维度、深层次的理论和育种创新。


▲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研中心主任、联盟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志强


▲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研中心副主任、中高会现代农业与航天育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联盟副秘书长郭涛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突破种业卡脖子关键问题,对确保“米袋子”、“菜篮子”安全供给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基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确保产量的基础上,高品质、多元化、健康化的水稻品种已成为我国水稻种业的迫切需求,也是贯彻落实新时期种子安全战略的重大需求。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基因和种质资源是提升我国水稻品种选育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现代种业卡脖子的问题之一。此次,利用嫦娥五号开展的深空搭载,将助力解决上述问题。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重要粮食作物水稻为搭载材料,预期获得以下研究成果:一是深入了解模式生物响应深空环境的分子及遗传机制,为探索生命起源、物种进化和宇航生物安全提供理论支撑;二是获取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优良新基因,并形成完善的关键基因利用技术体系,服务于水稻品种选育;三是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绿色的水稻新品种满足多元化产业需求,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广应用,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 


▲华南农业大学王斌伟书记、刘雅红校长祝贺华南农业大学参与的探月工程重大科研活动圆满成功




│本公众号图片、文章未经允许,不得擅自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