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高科技产业化高峰会议暨航天育种2019论坛论文摘要分享:
作者: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陈志强,周丹华,郭涛,王慧。
【目的】概述我国30多年来在水稻航天生物育种的研究成果,为今后水稻航天育种研究与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战略和方向。【方法】我国自1987年首次开展水稻等农作物种子返回式卫星空间搭载至今已有32年。30多年的研究实践反复证明,航天搭载的空间诱变技术是创造农作物新种质,创建新基因和培育新品种的有效技术途径。【结果】对我国30多年来水稻航天诱变机理、航天生物育种共性关键技术、航天诱变新种质 (基因) 创新以及优质绿色高产新品种培育进行概述。在水稻航天诱变机理方面,研究者提出空间环境导致突变的主要因素研究;同时建立了空间环境主要诱变因素地面模拟关键技术,有效地补充和完善了航天搭载诱变研究存在的不足。在航天生物育种共性关键技术方面,研究者提出了空间诱变“多代混系连续选择与定向跟踪筛选技术”核心学术思想,提升了水稻空间诱变特异新种质选择效率和育种效果;而将TILLING与HRM检测技术结合的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体系的建立,创建了高效的航天生物育种技术体系,有效地促进了航天育种进步。在航天诱变新种质 (基因) 创新方面,鉴定出了一大批大穗型、矮秆、抗性、低直链淀粉含量的突变体及种质资源,同时创制出了一批优良的不育系及恢复系材料,为农作物遗传改良的有效技术途径。在新品种培育方面,选育出了华航一号、培杂泰丰、特优航1号、Ⅱ优航1号等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培杂泰丰、特优航1号、Ⅱ优航1号、华航31号、Y两优1173、五优1179等通过农业部超级稻品种认定;华航丝苗、金航丝苗、华航48号、华航57号、江航丝苗、宁优1179等均达到国家优质一级米标准。【结论】在未来航天生物育种可从以下3方面展开深入研究:1) 空间诱变分子机理深入解析;2) 空间环境地面模拟技术深化与突破;3) 水稻空间诱变后代表型和基因型高通量鉴定技术深化与突破。
关键词:水稻;航天生物育种;诱变机理;种质创新;品种培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