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船空间诱变试验项目连载系列——华理微生物采油菌种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随着试验船返回舱着陆,联盟征集的搭载实验材料顺利返回。
此次飞行试验任务安排了联盟组织征集和遴选的航天育种、空间生物等相关实验类项目75个,涵盖农作物、林草花卉、中草药等植物种子和生物菌种等实验材料及其装置,还有对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模式植物和模式动物实验样本,搭载样本总数达988件(份)



其中,华东理工大学参与了本次实验,搭载了微生物采油菌种。微生物采油是利用微生物自身有益活动或代谢生物表面活性剂等产物,来提高原油采收率、延长油田开发寿命的新技术,目前为国际上油田开发领域研究热点。掌握微生物采油这一核心技术的,正是华东理工大学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13年,依托华东理工大学、与大庆华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的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建设,并在2019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中获评优秀。


显微镜下的微生物采油菌种

  

据中心主任牟伯中教授介绍,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立项建设以来,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立足中国老油田,进一步延长油田开发寿命和经济有效的提高采收率,聚焦微生物采油调控技术、枯竭油藏生物改造技术和生物基表面活性剂开发与应用,在国家863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重点项目及上海市国际合作研究计划支持下,建设了国内首个万吨级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微生物采油菌剂工程化平台,开展了多项工业先导试验和工业化应用,在生物表面活性剂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生物化学复合驱油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成功实现了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化应用,在工程化平台建设、工程化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及产学研合作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有力地促进了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和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落地。
目前,中国大量的石油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大约三分之二的资源仍然静静躺在地下,而微生物采油恰恰能够低耗高效且环保地撬动地下石油资源的采收,实现油藏的保护性开采、可持续开发。


牟伯中教授团队在工作中

  

然而,菌种是微生物采油“卡脖子”要素之一,已经制约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效果,影响了工业化应用推广。目前,微生物菌种多数来源于地表自然环境或地下油藏环境,性能相近,特异性不强。采用紫外诱变、化学诱变等技术进行育种试验已经见到了积极的诱变反应,但效果不够理想。若能利用太空极端环境对原始野生菌株进行诱变,则有望获得特异性强、性能更加突出、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突变菌株,提升和强化微生物采油应用效果;同时,也将在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微生物菌种诱变育种方面积累宝贵的经验,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此次搭载新飞船的微生物采油菌种,正是华东理工大学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大庆华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优选的、已经开展工业化应用或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前景的4株采油微生物菌株。“我们期待探索微生物采油菌种太空育种之路,开拓微生物采油菌种选育新途径。”牟伯中说。




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分院、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黑龙江省农科院、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粮研究院、大北农集团、遥感智慧联盟和神舟绿鹏农业公司等单位发起,全国农业、林草业、中草药、生物医药等领域从事航天育种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的科研院所、企业及其它机构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盟以力国未来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使命,研究谋划航天育种发展战略建议,开展航天育种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航天育种科技创新能力,推动航天育种技术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进程。

联盟汇聚我国航天育种科技创新资源,构建以知识产权为纽带,以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为导向,以发展航天育种技术与产业为主线,搭建航天育种科学研究、品种选育、产品研发、成果推广的共享平台,建立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应用,使航天育种联盟成为我国航天育种领域科技创新服务的共享平台和示范辐射中心。

公众号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10-80535771,邮箱htyzlm@163.com